• 首  页
  • 通知公告
  • 行业工作
  • 职业培训
  • 行业动态
  • 展览论坛
  • 《清洁》杂志
  • 国际交流
  • 解决方案
  • 清洁技术
  • 行业专家
  • 行业推优
  • 政策标准
  • 产品备案公示
  • 下载专区
  • 品牌展播
首  页 >> 解决方案 >> 浏览文章

城市景观水处理技术的物理方法

发布时间:2016-05-03 来源: 点击率:

    景观水体净化的物理方法有机械过滤、疏浚底泥、光调节、水位调节、高压放电、超声波等方法。这些方法效果明显,但不易普及,难以形成大规模实施。在一定周期内清除湖底沉积物及抑制泥中氮、磷的释放是控制内负荷的有效途径。

  定期补水或换水是保持景观水体水质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其主要机理为稀释作用,是一种物理净化过程,为进一步的净化作用创造条件,如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使水体其他净化过程尤其是生物净化过程能够恢复正常。

  定期补充水换水的处理方法对于较小水面的景观水体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使考虑全部换水也不会造成水源的过多浪费,在经济上可行,操作管理也方便。

  但是,对于较大水面的景观水体等则只能采用定期补水的方法,由于一次性换水会造成水源的大量浪费,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定期补水能起到降低水体由于蒸发渗漏作用而引起的含盐量的增加,以及稀释水体中有害污染物浓度的作用,对于防止水体水质变坏及其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只能起到延缓作用。

  1引水换水

  通过周期性的引水、换水,稀释水中营养盐和有机物浓度,防止藻类疯长,改善水质。例如,我国的西湖引水工程日取水30万m。,定期将钱塘江水引入西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西湖水体恶化的趋势。这种方法必须有充足的干净水源作保证,成本比较高。

  2水体曝气充氧

  利用自然跌水(瀑布、喷泉等)或人工曝气对水体复氧,促进上下层水体的混合,使水体保持好氧状态,抑制底泥氮、磷的释放,防止水体黑臭。近年来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河道人工曝气复氧试验和工程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曝气充氧动力能耗高,且难以实现根本的脱氮除磷,因此只能作为辅助治理手段。

  3底泥疏浚

  底泥疏浚是解决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通过底泥的疏挖去除沉积物中的营养盐和其他污染物,减少其向水体的释放。底泥疏浚的缺点在于工程量较大,效果难以持久,可能破坏原有的底栖生物群落,挖出的污泥易造成二次污染。

  4底泥原位处理

  包括底泥封闭、底泥钝化技术,主要是用塑料薄膜、颗粒材料覆盖底泥,或者往水体投加铝盐、石灰等钝化剂,阻隔、抑制底泥中氮、磷营养元素和重金属的释放,从而降低水体中营养盐浓度。底泥原位处理技术容易对水底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难以保证效果的持久性,受风浪及水流扰动影响较大,工程应用不多。

  5机械除藻

  利用捞藻船、吸藻泵等机械设备捕捞水面上的藻类,间接去除水体氮、磷营养盐。机械除藻技术的优点是能够快速应付藻类的大面积爆发,操作简单,没有负面效应,但只是一种应急补救措施。

分享至:
通知公告
  • 关于开展内审员培训-售后服务管理师的通知
  • “清洁工程运维师”授权实操培训基地合作
  • 关于举办首期“清洁工程运维师” 培训考评
  • 关于设立“清洁工程运维师” 实操基地的通
  • 关于开展“清洁工程运维师”教程录制 暨授
  • 关于组建“清洁与维护创新技术课题组”的通
行业工作
  • 清洁产品流通管理规范与供应链认证————
  • 售后服务管理师培训及体系运用 9月24日 下
  • 关于举办 “清洁工程运维师” 培训考评的通
  • “CCIS4000人员能力评价暨清洁工程运维师宣
  • 海陆一体化!合作期16年北海海城环卫PPP项
  • 参编征集 |《清洁环卫环境行业品牌建设评价
  • 垃圾热解炉应用场景解读
  • 社区信息采集服务专业能力评价 | 积极推进
品牌展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英文版 | 会议室

清洁清洗行业CEO群 117043101  清洁清洗净化技术交流群 117062738  电话:86-010-68470878  传真:86-010-68434104  邮编:100048  邮箱:cpccsc@126.com
版权所有 @ 2009-2012 中国清洁网

城市景观水处理技术的物理方法

    景观水体净化的物理方法有机械过滤、疏浚底泥、光调节、水位调节、高压放电、超声波等方法。这些方法效果明显,但不易普及,难以形成大规模实施。在一定周期内清除湖底沉积物及抑制泥中氮、磷的释放是控制内负荷的有效途径。

  定期补水或换水是保持景观水体水质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其主要机理为稀释作用,是一种物理净化过程,为进一步的净化作用创造条件,如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使水体其他净化过程尤其是生物净化过程能够恢复正常。

  定期补充水换水的处理方法对于较小水面的景观水体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使考虑全部换水也不会造成水源的过多浪费,在经济上可行,操作管理也方便。

  但是,对于较大水面的景观水体等则只能采用定期补水的方法,由于一次性换水会造成水源的大量浪费,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定期补水能起到降低水体由于蒸发渗漏作用而引起的含盐量的增加,以及稀释水体中有害污染物浓度的作用,对于防止水体水质变坏及其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只能起到延缓作用。

  1引水换水

  通过周期性的引水、换水,稀释水中营养盐和有机物浓度,防止藻类疯长,改善水质。例如,我国的西湖引水工程日取水30万m。,定期将钱塘江水引入西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西湖水体恶化的趋势。这种方法必须有充足的干净水源作保证,成本比较高。

  2水体曝气充氧

  利用自然跌水(瀑布、喷泉等)或人工曝气对水体复氧,促进上下层水体的混合,使水体保持好氧状态,抑制底泥氮、磷的释放,防止水体黑臭。近年来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河道人工曝气复氧试验和工程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曝气充氧动力能耗高,且难以实现根本的脱氮除磷,因此只能作为辅助治理手段。

  3底泥疏浚

  底泥疏浚是解决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通过底泥的疏挖去除沉积物中的营养盐和其他污染物,减少其向水体的释放。底泥疏浚的缺点在于工程量较大,效果难以持久,可能破坏原有的底栖生物群落,挖出的污泥易造成二次污染。

  4底泥原位处理

  包括底泥封闭、底泥钝化技术,主要是用塑料薄膜、颗粒材料覆盖底泥,或者往水体投加铝盐、石灰等钝化剂,阻隔、抑制底泥中氮、磷营养元素和重金属的释放,从而降低水体中营养盐浓度。底泥原位处理技术容易对水底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难以保证效果的持久性,受风浪及水流扰动影响较大,工程应用不多。

  5机械除藻

  利用捞藻船、吸藻泵等机械设备捕捞水面上的藻类,间接去除水体氮、磷营养盐。机械除藻技术的优点是能够快速应付藻类的大面积爆发,操作简单,没有负面效应,但只是一种应急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