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通知公告
  • 行业工作
  • 职业培训
  • 行业动态
  • 展览论坛
  • 《清洁》杂志
  • 国际交流
  • 解决方案
  • 清洁技术
  • 行业专家
  • 行业推优
  • 政策标准
  • 产品备案公示
  • 下载专区
  • 品牌展播
首  页 >> 政策标准 >> 浏览文章

用风险补偿机制助解“邻避困局”

发布时间:2016-08-15 来源: 点击率:

  一方面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南京六合、湖北仙桃、湖南宁乡、广东肇庆相继引发公众抗议。群情激昂的“民意”让地方政府宣布工程暂停上马。

  另一方面是,杭州余杭垃圾焚烧项目平衡各方诉求,历经“坎坷”后获得居民理解原址落地;长沙北山镇居民切实感受到危废项目带来的发展前景和政策红利。

  这种“一面是海水,一面是火焰”的差异背后,正是利用风险补偿机制破解邻避效应的大课题。

  应该注意到,利益冲突才是“邻避困局”的本质:相关项目的建设运营可能对部分人的生存权和环境权造成损害,所以才招致强烈反对。

  反对者的担忧有一定现实基础。一些运营中的火电、垃圾填埋项目,由于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监管缺失,造成臭气熏天、污水横流、田地被毁等污染,给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

  此前有关方面诸如安全、可靠、无污染等承诺,成了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正因为如此,公众难免心存疑虑和恐慌。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时至今日,科学技术已经取得长足进步,PX、火电、重化工、垃圾焚烧等项目的风险基本可控。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不管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风险因素都不可能被彻底消除,公众的担忧也应该得到理解和考量。没有问题当然最好,一旦发生问题,势必损害事发地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这个项目对我有什么好处?如果只有风险,我凭什么要做出牺牲?”

  面对可能在自己周边环境中出现的潜在风险,老百姓都会算一笔“环保账”和“生态账”。在个体得失的利益考量中,公众肯定都会掂量掂量“失去感”和“获得感”。

  所以,一方面要公开决策、信息公开,加强科普,通过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协商,取得民众的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对公众承担的风险进行某种形式的补偿机制也不能缺位。

  从各地情况来看,风险补偿机制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旦遇到“邻避困局”,地方政府和涉事企业习惯于向公众宣讲项目如何重要、技术如何先进、监管如何严格、风险如何可控等等,却极少从利益回馈、风险补偿的角度对公众、企业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行有效协调。如果一味地对公众“晓之以理、喻之以义”,而不是“晓之以情,动之以利”,恐怕只能原地打转,无法破局。

  当然,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运用风险补偿的思维。以曾三度易址、引发万人抗议的长沙市危废项目为例,地方政府在推动项目落地长沙县北山镇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当地老百姓盼望发展、摆脱贫困的热切愿望,先后投入财政资金,在当地修路,建学校,扩建卫生院,上马工业园,打造新型城镇,发展花卉苗木等现代农业,让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发展前景和政策红利,从而赢得他们对危废项目的支持。

  据《中国环境报》披露,垃圾焚烧发电厂在许多地方都被视为“洪水猛兽”,但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却进展顺利。当地老百姓之所以“不闹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潮南区探索建立的生态补偿机制。

  比如,每年帮助项目所在地全村5413人缴纳医保、城乡居民一体化养老保险,每年约花费400多万元。其次是按人口每年给予固定的补偿,每年每个户口可以得到500元。“这些地本来都是山地,项目实施让村民实现了增收,村民都很高兴。”

  上述两个案例包含的逻辑并不难理解。对公众来说,绝大部分人的行为选择都是基于利益考量的理性行动,纯粹基于情感的非理性行动不多。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部分人反对PX、火电、重化工、垃圾焚烧等项目,无非是因为承担了一定程度的潜在环境风险,却又无法得到相应的风险补偿。一旦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提供合理补偿来对冲潜在风险,很多结就不难解开了。

  综上所述,求解“邻避困局”,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补偿机制,其本质是对利益重新协调分配,在“破”“立”之间寻求新的利益平衡。

分享至:
通知公告
  • 关于开展内审员培训-售后服务管理师的通知
  • “清洁工程运维师”授权实操培训基地合作
  • 关于举办首期“清洁工程运维师” 培训考评
  • 关于设立“清洁工程运维师” 实操基地的通
  • 关于开展“清洁工程运维师”教程录制 暨授
  • 关于组建“清洁与维护创新技术课题组”的通
行业工作
  • 清洁产品流通管理规范与供应链认证————
  • 售后服务管理师培训及体系运用 9月24日 下
  • 关于举办 “清洁工程运维师” 培训考评的通
  • “CCIS4000人员能力评价暨清洁工程运维师宣
  • 海陆一体化!合作期16年北海海城环卫PPP项
  • 参编征集 |《清洁环卫环境行业品牌建设评价
  • 垃圾热解炉应用场景解读
  • 社区信息采集服务专业能力评价 | 积极推进
品牌展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英文版 | 会议室

清洁清洗行业CEO群 117043101  清洁清洗净化技术交流群 117062738  电话:86-010-68470878  传真:86-010-68434104  邮编:100048  邮箱:cpccsc@126.com
版权所有 @ 2009-2012 中国清洁网

用风险补偿机制助解“邻避困局”

  一方面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南京六合、湖北仙桃、湖南宁乡、广东肇庆相继引发公众抗议。群情激昂的“民意”让地方政府宣布工程暂停上马。

  另一方面是,杭州余杭垃圾焚烧项目平衡各方诉求,历经“坎坷”后获得居民理解原址落地;长沙北山镇居民切实感受到危废项目带来的发展前景和政策红利。

  这种“一面是海水,一面是火焰”的差异背后,正是利用风险补偿机制破解邻避效应的大课题。

  应该注意到,利益冲突才是“邻避困局”的本质:相关项目的建设运营可能对部分人的生存权和环境权造成损害,所以才招致强烈反对。

  反对者的担忧有一定现实基础。一些运营中的火电、垃圾填埋项目,由于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监管缺失,造成臭气熏天、污水横流、田地被毁等污染,给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

  此前有关方面诸如安全、可靠、无污染等承诺,成了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正因为如此,公众难免心存疑虑和恐慌。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时至今日,科学技术已经取得长足进步,PX、火电、重化工、垃圾焚烧等项目的风险基本可控。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不管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风险因素都不可能被彻底消除,公众的担忧也应该得到理解和考量。没有问题当然最好,一旦发生问题,势必损害事发地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这个项目对我有什么好处?如果只有风险,我凭什么要做出牺牲?”

  面对可能在自己周边环境中出现的潜在风险,老百姓都会算一笔“环保账”和“生态账”。在个体得失的利益考量中,公众肯定都会掂量掂量“失去感”和“获得感”。

  所以,一方面要公开决策、信息公开,加强科普,通过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协商,取得民众的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对公众承担的风险进行某种形式的补偿机制也不能缺位。

  从各地情况来看,风险补偿机制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旦遇到“邻避困局”,地方政府和涉事企业习惯于向公众宣讲项目如何重要、技术如何先进、监管如何严格、风险如何可控等等,却极少从利益回馈、风险补偿的角度对公众、企业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行有效协调。如果一味地对公众“晓之以理、喻之以义”,而不是“晓之以情,动之以利”,恐怕只能原地打转,无法破局。

  当然,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运用风险补偿的思维。以曾三度易址、引发万人抗议的长沙市危废项目为例,地方政府在推动项目落地长沙县北山镇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当地老百姓盼望发展、摆脱贫困的热切愿望,先后投入财政资金,在当地修路,建学校,扩建卫生院,上马工业园,打造新型城镇,发展花卉苗木等现代农业,让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发展前景和政策红利,从而赢得他们对危废项目的支持。

  据《中国环境报》披露,垃圾焚烧发电厂在许多地方都被视为“洪水猛兽”,但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却进展顺利。当地老百姓之所以“不闹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潮南区探索建立的生态补偿机制。

  比如,每年帮助项目所在地全村5413人缴纳医保、城乡居民一体化养老保险,每年约花费400多万元。其次是按人口每年给予固定的补偿,每年每个户口可以得到500元。“这些地本来都是山地,项目实施让村民实现了增收,村民都很高兴。”

  上述两个案例包含的逻辑并不难理解。对公众来说,绝大部分人的行为选择都是基于利益考量的理性行动,纯粹基于情感的非理性行动不多。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部分人反对PX、火电、重化工、垃圾焚烧等项目,无非是因为承担了一定程度的潜在环境风险,却又无法得到相应的风险补偿。一旦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提供合理补偿来对冲潜在风险,很多结就不难解开了。

  综上所述,求解“邻避困局”,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补偿机制,其本质是对利益重新协调分配,在“破”“立”之间寻求新的利益平衡。